在慧苑坑内有一座著名的古刹——慧苑寺?,又名法华寺。慧苑寺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重建,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读,曾书“静我神”匾。慧苑寺不大,但庙宇很有特色,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建筑,其儒、释、道一体的建筑风格,别树一帜。慧苑寺现建筑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2000年重新修复,2001年2月修浚开光。寺前有玉柱峰、流香涧,寺后有竹林茶园环抱。寺庙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颇具南方建筑特色。殿内抱柱对联为“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既写出了翠竹掩隐中古寺的清幽,更写出了寺内众僧以茶广结善缘的心愿。大殿外有“涧绕流香心洗涤,峰攀玉柱佛庄严”的对联,把寺院前景观(流香涧、玉柱峰)嵌入联内,颇有韵味。据载,宋代名贤赵作、刘勉之、胡宪、陆游、朱熹、吕祖谦都曾与寺僧有密切的交往。
慧苑寺前有一座小石桥,名为“双悟桥”。桥边立有石碑,许多来这里造访名僧、探研佛法、礼佛参禅或随喜功德的人都喜欢在碑前留个影。据庙中高僧介绍,之所以叫“双悟桥”是指行经此桥有两条路,分别通往不同的地方,往哪条路走,在于自己的选择,寓意就像人生一样,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就决定以后什么样的人生。古大德都喜欢用“悟”字来参透人生,识我本心。正所谓:“悟之者,在儒既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在中国儒学史上,历代硕儒多有通过修养功夫,或养气、或慎独、或静坐、或格物等来自悟证道的体验历程。《说文》中说:“悟,觉也”。即“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字也形容不了,所以禅宗说“悟”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唐朝的青原行思禅师曾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因为在没有悟道的时候,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山与我无关,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我们能用平常心视之,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几百年来,流香涧的水无声地淌着,“双悟桥”就这么默默地俯视着她,几声鸟语,伴着清幽的竹林,别有一番韵味。慧苑寺内挂着一幅对联“远尘嚣洗心空色相,除烦恼静心悟天机。”当年朱熹手书此联,想必也为抛却杂念,静心的领悟这天机。虽然“悟”或“未悟”,心知佛知就好,但古往今来,人们走过这“双悟桥”便是希望有所顿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