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九曲溪二曲溪南、灵岩南侧,隔着约50余米宽的峡谷有一岩与灵岩相对而立,形如屏障,高约30余米,岩壁上布满大小不等的砾石脱落岩洞,相传有一百零八处之多,自然错落,俨然有度。山民传为仙人所居的洞天,亦即神仙的宅居,故称楼阁岩。楼阁岩东北壁有“天心明月”四个摩崖大字,幅面230×42厘米,每字50×42厘米,距地高度540厘米。这幅题刻没有署名,但据相关史料记载,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题。
关于“天心明月”,有一个与武夷山籍高僧扣冰古佛相关的典故。扣冰古佛(844—928)俗姓翁,名藻光,建安县吴屯(今属武夷山市)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子。13岁依吴屯清潭寺行全为师,“刻苦清修,钻研佛理”。唐咸通八年(867),因“精通经学,举有司,得度牒,落发受戒于福唐(今福清)”(《古佛全传》)。唐咸通十一年,参拜雪峰开山祖师义存,大师曾惊叹:“汝异日当为王侯师也。”归里后,常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传说有虎踞左右,“弥猴供果,群物侍伴”。唐广明元年(880),吴屯彭珰捐重金择地建造瑞岩寺,请藻光任主持,其誉播于方外,“远而荆楚陕川,无不闻其高风,造庵拜谒。至于高僧行者,悉皆杖锡叩钵,愿求参悟。”天成三年(928),闽王王延钧礼聘至福州,“敬事为王师”,屡“劝王以百姓为念,勿多杀”。未几于鼓山坐化,时年84岁。闽王封藻光为妙觉通圣大师。宋以后多次封赠,宝祐元年(1253),加封至灵感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因藻光冬日扣冰而浴,故称其为扣冰古佛。又因世传说他的母亲夜梦辟支佛,藻光尔后诞生,故又称藻光为辟支佛。
唐咸通十年,藻光为探求心中的真如明月,开始长达五年的“寻月”之旅,先后参访得道高僧雪峰禅师、鹅湖寺住持和禅月大师。咸通15年,藻光回到武夷山,在山心庵(即今天心永乐禅寺)结庐修证。中秋之夜,他在“五象朝圣”的山顶上打坐。在皎洁的月光下,藻光禅师豁然了悟了自性的般若,不禁感慨:“云遏千山静,月明到处通,一时收拾起,何处得行踪”。他带着禅悦回到住处,刚要进门,看见一个小偷在他的禅房行窃。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正要扫兴离开,在门口遇见了藻光。原来,藻光知道小偷肯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怕惊动小偷,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拿在手上,站在门口等待,。小偷遇见藻光禅师,惊慌失措。藻光却平静地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空手而回吧!夜凉了,你披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慌忙溜走了。藻光看着小偷消失在月色之中,不禁感慨地想:“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回到禅房静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了空境。第二天,藻光打开房门,看到他送给小偷的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藻光非常高兴,喃喃自语:“他终于带走一轮明月了!”那个小偷后来成了他的弟子,名了缘禅师。这就是“天心明月”由此而来。武夷山从此有了“天心”的地名。
“天心明月”是佛学经典词汇。扣冰古佛说过:“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出家人以“天心明月”作为明心见性的象征。那么,朱熹与“天心明月”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朱熹移居五夫,从学武夷三先生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