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官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公园概况 > 公园瑰丽 > 万里茶香

晋商万里茶路的人文记忆

时间:2017-11-14 08:42 阅读:0 A- A+

主讲人:邹全荣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兴起于清初,是继“丝绸之路” 之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线路。作为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武夷山,有着辉煌的历史,借此机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晋商万里茶路的一些人文遗存,藉此解说当年晋商与武夷山茶商共同开辟万里茶路的一些故事,特别是遗存于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一带的人文历史,让我来给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17世纪,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转

折,晋商万里茶路由此而形成于大江南北。】

康熙十八年(1679),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茶叶马上成为中俄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中俄茶叶贸易自《恰克图条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世纪50年代,终于迎来了中俄茶叶贸易的繁荣鼎盛时期。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引起了山西商人的关注。山西商人就是凭着敏锐的嗅觉,发现经营茶叶最有利可图,于是涉足茶叶经营领域。茶叶交易的巨大的利润诱惑,驱使山西商人携带巨额的资金,南下南方产茶各省购买茶叶。

于是“万里茶路”因此形成,“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线路,由于主要经营者是山西商人,所以又称“晋商万里茶路。”

晋商万里茶路最初起点在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直隶(河北)、内蒙古,终点是乌里雅苏台(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恰克图。全程约5120公里,合10000余里,史称“万里茶路”。这张晋商万里茶路地图,记载了当年武夷茶叶贸易的不平凡经历。

茶路的最北端,是中、俄、蒙边界上的国际贸易城市恰克图。茶路的最南端,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原为崇安县)东面的下梅村。恰克图在中文意译是:有茶的地方。这个万里茶路的起点村为什么会叫下梅呢?武夷山东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叫梅溪,它长约50公里,村子位于梅溪的下游,所以叫做下梅。梅溪水文情况好,河床平阔,曲率不大,水流落差小,水源丰富,梅溪流入崇溪,仅15里水路。崇溪是闽江北面的源头,是武夷山当年最重要的水路运输要道。竹筏是闽北山区水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梅溪适合竹筏的通行。下梅村落中有一条小河叫当溪,它营造了下梅茶市街的水乡风貌。当溪常年挤满了装运货物的竹筏。竹筏是晋商在下梅运送茶叶的主要工具,由于茶叶交易量大,雇用的竹筏工特别多,于是竹筏工成立了自己的协会:“民舣轩”。“民舣轩”匾现在还保留在下梅,它见证了下梅清代茶市民间水运发展的历史。由于民间水运的繁荣,常年在梅溪水路上行走的晋商与竹筏工,都需要借助水运神妈祖的保护。因此,梅溪两岸建了不少妈祖庙,现在还能看到妈祖的人文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