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新未来的理念主张——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及合作倡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今年的博鳌论坛会上,习主席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主旨演讲中,深刻阐述“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时指出:“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更是在许多国家中产生共鸣。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这一承载“中国梦”的大布局,在亚欧大陆板块图上至少有一半以上国家已经明确表示参与。
说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丝绸之路”,也自然会联想到丝绸之路的辅助贸易通道“万里茶路”。
在中国文化界、茶界,近年来,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和茶文化学者、研究者一直关注着万里茶路,召开了几十场全国性的研讨会、拍摄专题片、沿路进行茶文化遗产考察等等;另一方面又学者指称在当今时代复兴万里茶路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传统文化包括茶文化“和合”思想和精神的输出,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万里茶路”本属于丝绸之路的范畴,抑或是丝绸之路的辅助通道,这是茶文化学者为了研究古代茶叶贸易而依附“丝绸之路”概念下的别样叫法。如果按照一条完整的线路来定论万里茶路起始,那么,起点应在福建武夷山,终点应在莫斯科,重点应在张库恰大道(张家口-库伦-恰克图)。
其实,“万里茶路”上的主要商品贸易始终是绸缎、瓷器、砖茶、皮毛、药材、布匹、米面、纸张、生烟、红糖、粮食、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等,只是在各个时期贸易量比重不同而已。学术上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面,可以有多种命名。有学者把“万里茶路”的核心路段叫“张库恰国际通道”(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也有学者为了专门研究茶叶贸易而称“草原茶叶之路”。
笔者认为,万里茶路不仅是人们泛指茶叶等贸易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输出通道,也是东方文明走向草原的通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万里茶路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当今,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万里茶路”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
今年四月初,“新丝绸之路”构想中又增加了新的重要内容——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蒙俄已就启动三国经济走廊建设达成共识,三方合作符合时代潮流。
俄罗斯学者认为,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万里茶路)不属于经济范畴,而是纯粹的地缘政治。不管怎么说,中国从互联互通入手,打造经济走廊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主张。在这次三国达成“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共识之前,蒙古把“万里茶路”之叫作“草原之路”,俄罗斯把“万里茶路”称为“跨欧亚大通道”。
对此,王毅说得非常具体:“把中方倡议的‘一带一路’同蒙方的‘草原之路’倡议、俄方正在推进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虽然“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万里茶路)主要体现在三个国家的经济“合唱”,但其意义远非如此,这条道路贯穿整个欧亚大陆并体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对于欧亚大陆的经济崛起显得非常重要。
鉴于此,茶文化学者对“万里茶路”研究,已不能囿于一隅、执于一端,而是需要紧跟“一带一路”的节奏,融入国家大战略布局加以思考,选择以茶文化精神这一“着力点”的输出,进一步扩大“中国茶”影响力,而非单纯意义上的茶叶贸易。道理很简单,如今的茶叶贸易已非过去。
谁都知道,中国人喝茶处在“品”的概念上(高级阶段),西方人喝茶处在“饮”的概念上(初级阶段),是以解渴为主。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包括饮食文化),作为具有审美视野且价格不菲的中国名优茶的出口难乎其难,其主要市场还在国内,再加上国内茶企又不愿把有着精神归属的茶叶作为普通的树叶出口,于是在万里茶路上高喊“中国茶要走向世界”口号成了一种尴尬和无着落局面。即便我们大谈特谈万里茶路的重要意义时,却也无法实现受原产地保护的名优茶贸易的突破。唯一可做的就是从“一带一路”战略思路做文章,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宣导中国茶文化精神,以文化输出这一目标旨在整体上提升“中国茶”这一大品牌的知名度,以文化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让万里茶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那么,中国茶文化如何才能跟上“一带一路”的节奏进行有效输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