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这一诗句摘自陆惠心的《咏松》,赞颂松树的坚忍不拔。而在各地的松树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黄山的迎客松,它附着在悬崖峭壁上,被誉为黄山奇松。而这里要介绍的松科(Pinaceae)物种便是两针一束,以黄山为名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图1 黄山松的针叶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黄山松的种加词“taiwanensis”构成好像和我国的宝岛台湾相似。实际上,在分类学上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在分类历史上还有过一阵争论。在1936年,采自黄山西海门的模式标本由我国的分类学家夏纬命名为黄山松(P. hwangshanensis),并指出其针叶中内脂道中生等稳定性状。五十年代以来,黄山松(P. kwangshanensis)、台湾松(P. taiwanensis)和琉球松(P. luchuensis)三个物种的种群关系出现分歧,认为产于黄山的黄山松是琉球松的地理变种,将其学名改为(P. luchuensis var. kwangshanensis)。1961年,郑万均等人将台湾松和黄山松进行合并,并以(P. taiwanensis)为正式学名,从此争议鹊起,莫衷一是。经过长时间的审定,至今为止的《中国植物志》从小枝、针叶长短及粗细程度、球果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将各地标本进行了多次比较,发现许多特征互相交错,难以截然区分,属于一系列过渡性变化,表明黄山松和台湾松同属于一个统一的种群范围。最终,将黄山松的学名定为(P. taiwanensis)。

图2 黄山松的球果
从黄山松的学名可以看出,黄山松并不是黄山的特有物种,而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台湾中央山脉、福建东部(戴云山)及西部(武夷山)、浙江、安徽等地。同样在我省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也有分布,并常为纯林分布,通常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其外形奇特,株型挺拔,高耸入云,姿态万千。其针叶两针一束,较福建常见的马尾松粗且短,叶片浓绿鲜亮,观赏特性极佳。

图3 黄山松的树皮
黄山松在武夷山的岩石峭壁上生长,仿佛一位位奋勇攀登的勇士,彰显着武夷山卓绝的风姿。
图4 武夷山国家中的黄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