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时间:2023-05-12 16:12
信息来源: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阅读:
0 次
A-
A+
2000多年前,古人便已开始驯化栽培我国亚热带地区的著名果树——杨梅(Myrica rubra)。这种深红多汁、酸甜可口的水果从野生型仅有1至1.5厘米直径成为3厘米有余的优良栽培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事件?人类做了什么样的努力才使得其现今品种如此繁多的呢?
图1 杨梅果
尽管是市面上相当熟悉的水果,但若未在农村待过的人,或许对生产出这般美妙果实的母树会有些陌生。杨梅野生型相当高大,是可达15米以上的乔木。

图2 武夷山景区内的杨梅树
叶片多变,长相不起眼,萌发枝或幼苗的长椭圆形或楔状披针形,常有粗锯齿,脉明显而使叶片看上去不平整;营养枝及生殖枝的叶常密集生于枝近顶端,全缘者居多。

图3 叶. A. 营养枝、生殖枝上的叶; B. 萌发枝或幼苗的叶
雌雄异株,雄花序圆柱状,在枝顶叶腋常显得簇生,花药红色而鲜艳,无花被,仅有苞片。雌花稍细短,每朵雌花柱头2枚,鲜红色,从苞片中伸出来。

图4 花序. A. 雄花序; B. 雌花序
果实可吃的部分是外果皮,硬核实际为内果皮,其内有种子,因此为核果。
目前杨梅有300余品种,主要栽培的有四种,即东魁、荸荠种、丁岙梅、晚稻杨梅。要用高大乔木直接生产水果操作起来委实困难,而且野生的果肉也不多,酸甜并不可控。但要使高大乔木成为矮灌木也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人类千百年的驯化努力。刘路贤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开创而系统的。他在国内杨梅主要分布区的野生种群中采样,同时采集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的主要品种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发现浙江栽培群体(各品种)经历了两次独立驯化过程,即不同品种形成了两大亲缘分支,这两大亲缘分支的直接祖先是独立的;福建栽培群体是单独驯化起源,广东也有类似结果;江苏的部分栽培品种则是外地引入。这揭示中国杨梅驯化的多驯化历史。作者认为栽培杨梅就近取材引种、再通过长期营养繁殖保持农艺性状是早期人类驯化杨梅的主要模式,并使得品种与野生型的遗传结构发生了分化。在广东野生种群中鉴定出可能属于对应品种的祖先型支持上述的假说。
杨梅作为我国重要果树资源,关于其水分生理、光合作用、抗性生理、果实生物学特性、花青素化学、贮藏加工等研究颇为丰富,但与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相比又相对薄弱,有待广大学者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