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组织开展“关注森林.探秘武夷”鸟类调查主题生态科考活动。
此次鸟类调查主题科考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专家、福建省观鸟协会、福建农林大学及新闻媒体,走进”鸟的天堂”寻踪觅迹,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及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挂墩沿线开展调查,见证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
武夷山国家公园素有”生物宝库”等美誉,自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全面启动以来,开展了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植物、水生生物、大型真菌、水体和土壤微生物等项目调查,目前已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发现两种新物种:两栖动物新物种——武夷林蛙,以及大型真菌新物种——多形油囊蘑。鸟类资源调查已完成192条调查样线,共记录到鸟类210种,隶属于18目58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为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共29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濒危(EN)等级的鸟类有黄腹角雉1种;列入易危(VU)等级的鸟类有5种;列入近危(NT)等级的鸟类有15种;记录到中国特有种鸟类8种。
国家公园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为使命。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机,全面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各类资源专项科考,掌握各类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摸清生物资源家底,能更好的为开展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依据,为国家公园实现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提供有力保障。